学生上课嗑瓜子现象引热议:教育方式该如何创新?

学生上课嗑瓜子现象引热议:教育方式该怎样创新?

事件回顾:100斤瓜子引发的教育思索

最近湖南娄底卫校发生的一则新闻引发了广泛讨论——学生在课堂上嗑瓜子被老师发现后,老师竟然自掏腰包买了100斤瓜子,让学生旷课专门嗑瓜子。这种”以牙还牙”的教育方式迅速登上热搜,让人不禁思索:学生上课嗑瓜子这样的行为,到底应该怎样正确引导?

学生上课嗑瓜子看似小事,实则反映出课堂纪律和师生关系的深层难题。从新闻图片中可以看到,这些十六七岁的学生被安排在办公室外集体嗑瓜子,正值青春期自尊心最强的年纪,这样的惩罚方式是否妥当?确实值得我们深思。

传统惩戒方式的利与弊

“学生吸烟就罚吸烟到吐”、”私自洗澡就体验溺水感觉”,这类”以错纠错”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界并不新鲜。面对学生上课嗑瓜子的行为,老师采用同样逻辑的惩罚方式,短期效果可能立竿见影——至少这些学生短期内应该不敢在课堂上嗑瓜子了。

但这种惩戒方式真的有利于学生长远进步吗?青春期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和自尊心形成的关键期,当众惩罚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,甚至引发逆反心理。教育的目的不应只是让学生”不敢犯错”,而是帮助他们从想法上认识错误,主动改正。那么,面对学生上课嗑瓜子这类行为,有没有更温和有效的教育方式呢?

探索新型教育方式的可能

与其简单惩罚学生上课嗑瓜子,不如深入了解背后的缘故。是由于课堂内容枯燥?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?还是纯粹觉得好玩?针对不同缘故,可以采取差异化教育策略:

1. 对于觉得好玩的学生,可以通过班会讨论课堂礼仪,让学生自己制定行为规范;

2. 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,教师可以优化教学技巧,增加互动环节;

3. 设立”零食时刻”,在课间合理满足学生需求。

教育职业者需要不断创新方式技巧,毕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,一刀切的惩罚可能适得其反。”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”,学生犯错是成长的一部分,关键在于怎样引导。

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育创新

学生上课嗑瓜子事件引发的讨论,实际上反映了全社会对教育方式的关注。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,家庭和社会都应参与其中:

家长应配合学校,在家中也强调纪律觉悟;

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培训,分享有效的课堂管理经验;

社会舆论应该理性看待教育难题,既不过度批评教师,也不一味迁就学生。

正如古语所说:”师者,因此传道授业解惑也。”教育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明辨是非,而非简单惩戒。学生上课嗑瓜子这样的现象,正是我们反思和改进教育方式的契机。只有学校、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,才能找到最适合当代学生的教育技巧,帮助他们在犯错中进修,在进修中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