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“纆”字的读音与字义解析
“纆”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,其读音、含义及用法如下:
一、读音
- 拼音:mò(第四声)。
- 字形结构:
- 部首为“糸”(简体为“纟”),左右结构,总笔画21画。
- 该字属形声字,从“糸”(与丝绳相关)、“黑”声,本义与绳索相关。
二、核心含义与用法
-
绳索的专称
- “纆”指两股绳合成的绳索,常与“徽”(三股绳)并称“徽纆”,泛指用于捆绑的绳索。
- 在古籍中,多用于描述拘系罪人、俘虏或牲畜的工具,如《易经·坎卦’里面“系用徽纆,寘于丛棘”,即用绳索捆缚后囚禁于荆棘牢狱。
-
引申为束缚与刑罚
- 古代“五毒”酷刑其中一个即有“徽纆”,指通过绳索施加刑罚;
- 在文学中象征困境或制度的约束,如骆宾王《在狱咏蝉》序文“遭时徽纆”,喻指自身被冤狱所缚。
三、文化延伸与用例
-
经典文献中的“纆”
- 《周易》坎卦上六爻辞“系用徽纆,寘于丛棘”,以“纆”喻示险境中的束缚与惩戒;
- 《道德经’里面“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”,强调天然之道无需人为捆绑。
-
现代语境中的使用
- 因“纆”字生僻,现代汉语中极少单独使用,多出现在古籍研究或成语典故中,如“徽纆之厄”(指牢狱之灾)。
“纆”字读音为mò,本义为两股绳,引申为刑罚与束缚的象征。其文化内涵多与古代司法、哲学想法相关,需结合具体语境领会。如需进一步探究其古籍用例,可参考《周易》《道德经》及骆宾王诗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