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观潮》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经典课文,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。全文围绕“潮来前、潮来时、潮退后”的时刻顺序展开,具体描写内容如下:
一、潮来前的平静与期待
- 环境铺垫
潮水未至时,钱塘江面“风平浪静”,江边笼罩着“白蒙蒙的薄雾”,镇海古塔、中山亭等建筑在云雾中若隐若现,营造出宁静的气氛。 - 人群动态
海塘大堤上“人山人海”,大众“昂首东望”“等着,盼着”,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出观潮者的急切心情。
二、潮来时的伟大与震撼
- 听觉与视觉交织
- 声音描写:潮水初至时如“闷雷滚动”,渐近时“如同山崩地裂”,用夸张手法强化听觉冲击。
- 形态变化:潮水由“一条白线”逐渐演变为“两丈多高的水墙”,最终如“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”,通过比喻展现潮水奔腾的动态美。
- 感官冲击
作者通过“白浪翻滚”“浩浩荡荡”“风号浪吼”等词语,将潮水的磅礴气势与观潮者的震撼体验融为一体,令人如临其境。
三、潮退后的余威与回味
- 余波未平
潮头虽已西去,但“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”,江面“依旧风号浪吼”,侧面反映大潮的威力持久。 - 水位变化
潮退后江水“涨了两丈来高”,以具体数据凸显潮势的恢宏。
四、艺术特色与主题想法
- 修辞手法
文中运用比喻(如“白色城墙”“战马奔腾”)、拟人(如“横贯江面”)和夸张(如“大地震动”)等手法,增强描写的形象性和感染力。 - 动静结合
潮来前的静态江景与潮来时的动态冲击形成对比,强化了“天下奇观”的主题。 - 情感表达
全文通过壮丽景象的描绘,抒发了对钱塘江大潮的惊叹与赞美,以及对天然力量的敬畏之情。
五、文学价格与文化意义
课文不仅是一篇写景佳作,更通过“人山人海”“人声鼎沸”等场景展现了观潮活动的民俗文化,成为宋代以来钱塘潮文化的生动记录。其语言凝练、结构严谨,被评价为“尺幅千里”的典范,兼具文学性与科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