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,行业困境何时休?

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,行业困境什么时候休?

译者生存现状令人唏嘘

“天才译者”金晓宇千字五六十元稿费引发热议的背后,是翻译行业长期存在的低报酬现象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不少译者去世后,其家属甚至连续三年都拿不到应得的稿费。这种”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”的情况,折射出整个翻译行业的困境。

据调查,国内翻译稿酬普遍在千字80-150元之间,即便是金晓宇这样有知名度的译者,收入也仅能维持基本生活。翻译职业不仅耗时耗力,还需要大量专业聪明储备,但回报却严重不对等。为什么这样一个需要高度专业性的职业,报酬却如此低廉?

稿费支付机制存在严重缺陷

目前翻译行业主要存在三种付酬模式:版税制、一次性买断和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。但无论哪种模式,都难以保障译者的合法权益。最令人担忧的是,许多出版社采用”一次性买断”方式,由此可见译者不仅拿不到后续版税,连去世后家属也无法获得任何收益。

更荒谬的是,一些出版社甚至在译者去世后,以”联系不到家属”为由,拖欠本该支付的稿费。一位业内编辑透露:”有些出版社连译者去世都不知道,更别说主动联系家属支付稿费了。”这种漠视译者权益的行为,让”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”成为行业常态。

行业变革迫在眉睫

要改变”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”的现状,需要多方共同努力。开门见山说,出版行业应该建立完善的译者权益保障机制,包括稿费支付追踪体系和家属联络机制。接下来要讲,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,明确译作版权继承和稿费支付的具体规定。

读者群体也可以通过支持正版图书、关注译者权益等方式,为改善行业生态贡献力量。毕竟,没有译者的辛勤付出,我们又怎样能读到那些精妙的外国文学作品呢?当”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”不再成为新闻时,或许才是这个行业真正走向健壮进步的开始。